鉴地
1万+
文章
612
阅读
2023
2023-04-17
短短十几天,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空前自由。时至今日,很多人在做地铁时还不自觉的拿起手机去寻找场所码。显而易见的是,3年的生活习惯,或者心理疤痕不会瞬间消失。改变与适应,皆需要时间。
商业市场亦然,过去三年,各行各业都伤筋动骨,虽然我们终会在寒冬之后迎来春暖花开,但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些“槛”等着我们去跨越。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方的很多商场都恢复了一些往日的烟火气,餐厅门口再现排队的人群,夜晚的马路上也开始有些熙熙攘攘了。
看上去,众人翘首以盼的商业市场正在一键重启昔日的人间繁华,春天也在如期来到,但笔者也不禁担忧,我们真的会迎来寒冬后的春暖花开吗?
消费的复苏不能靠一时,也不能只靠有钱阶层。这场耗时三年的大战,令每个人、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的“伤筋动骨”,面对数量庞大的无固定收入人口、投资的乏力与出口的不振,商业市场真的有能力迎来“报复性消费”吗?
答案恐怕没那么美好。
至少,摆在我们眼前的还有四道“槛”要跨过去。
01
第一道,疫后心理安全槛
心理安全关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发展预期,一个是疫情感染预期。前者让人敢消费,后者让人敢出门。
首先,对于消费市场,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消费的基底是经济,经济好,消费者才有钱,消费者有钱,消费市场才能红火。
那么,现在的经济如何?
先看投资,抗疫使得财政进一步吃紧,大水漫灌的效应已经大不如前。从时隔6年再次允许上市房企股权融资,以及鼓励REITS推行到商业不动产领域,就能看出来我们试图激活民间资本和存量资本,难度可想而知。
出口方面,不仅我们的数据在跌跌不休,欧美日韩的数据也是在一路下滑,全球经济的大衰退下,谁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后,再看消费,固然“放开”势不可挡,但从欧美“放开”的经验来看,消费市场的增长曲线并非直线上扬,其底层支撑,即经济层面的慢性爬坡不可抗。
慢性复苏的周期不可抗
2021年10月1日,日本宣布取消东京、大阪等19个地区的“紧急事态宣言”,当月商业零售额恢复至19年同期水平。但在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消费者信心下行趋势下,2022年以来日本商业零售额仍在19年同期水平上下波动。
2021年6月,新加坡开始放宽防疫政策,为了修复消费市场,新加坡政府释放大量消费券,半年后,即2021年11月新加坡零售销售值恢复至19年同期水平。
2021年4月,美国正式放松管控放松,并于1年后彻底解封。从整体消费数据来看,2020年12月的“2.2万亿”以及2021年3月的“1.9万亿”刺激措施使得消费者信心明显回暖。但在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即开放初期,消费者信心反而持续下滑,直到2022年6月疫情相对缓解后才开始回升。
至今,也就是经过1年8个月后,除了旅游消费,美国其余消费行业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从这些经验来看,从“放开”到经济指数恢复到2019年,一个为期6-20个月不等的经济恢复周期是不可抗的。
“暴增”与多次感染不可避免
数据显示,在全面放开后,美国1个月内的感染人数暴增13倍;日本仅东京一地的新增感染人数就暴增40%;新加坡摘下“口罩”后,周感染人数也迅速递增35%-40%。
我们目前的现状也是在从北向南的不断暴增,有专家明确表示,参考香港地区与日本等地的情况综合研判,感染峰值可能会在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随着我们采取一系列非药物干预等压峰措施,预计在3月中上旬会进入一个平稳阶段。”
与此同时,多次阳的到来也是不可避免,并且多次感染也令死亡率持续反复。
从目前国内一些北方核心城市的情况来看,在经历过一次感染后,消费者确实会短时间内增加出行频次,但当二次感染甚至多次感染的情况出现,且病情加重时,将再次从心理上制约人们的消费出行,而这一点才是影响未来商业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缩短经济复苏周期,在近期的会议上,2023年经济发展大方向被明确。
以此为导向,预估来看2023年国内经济的增长会是滚石上山的爬坡过坎,两个重要的节点门槛不可避免:
一是3月份的转折点。从全域来看,1-2月份将逐渐进入感染高峰,3月中旬进入平稳期,商业市场必然会随着疫情的平稳而向好,但要从根本上维持住向好的局面,还要看3月份重要节点能否出现实质性的扶持措施。
二是,下半年会是重生期。如果3月份的重要节点出现了实质的推动,那么上半年投资者的观望期将结束,以第三季度为起点,经济将进入显著的上升期,资本与资源将开始快速涌入市场,呈现短暂的爆发。
02
第二道,消费信心恢复槛
没钱了,咋消费?
疫情三年,又恰逢传统就业热门,如房地产、互联网、在线教培等行业进入紧缩期。
与此同时,受不定期封控影响,线下实体商业,如餐饮、零售、旅游、休闲娱乐等各业态频频间歇性闭店,即使在北上广深的主要商圈也出现空铺日益增多,受影响人数超过1.7个亿。
不仅如此,根据公开数据推算,全国14亿人中就业人数约为7.4亿人,这其中包含差不多2亿人的灵活就业者(可能大部分是零工或半未就业状态),真正完整就业的人大概也就是5.4亿人,占总人口的38%。
更糟糕的是,就连1亿数量的体制内员工也受到了波及,多地都已出现发薪延迟现象。
消费者没有了消费实力,这对于2023年的消费市场来说,才是最大的危险。
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三年的时间也在改变消费终端的消费者。
2019年的Jason还是名大学生,当时的他可是资深的酒吧爱好者,每周末都会游走在学校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酒吧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你可能在教室找不到我,但你一定能在酒吧找到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酒吧的玩咖,却在3年的时间里逐渐远离酒吧。原因无他,只是时间改变了他和他们一群人的消费习惯。
“这三年里,酒吧已经很少开业了,我们大学毕业后每次的聚会都不得不选择在别的地方,比如在谁家里组个小酒局或者约场桌游,久而久之,我们对酒吧已经没那么热衷了”。
同样远离酒吧的还有Vivi,研究生刚毕业的她曾经也是酒吧的常客,但随着娱乐场所的间歇性关闭,她已经习惯了酒吧的不营业,而且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曾经25岁时的她确实喜欢酒吧夜店的热闹,但28岁的她已经跳不动也玩不动了,随着青春的逝去,酒吧的氛围已经不适合他了”。
事实上,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家庭消费群体也在变化。
2020年以前,张洁每周末的爱好都是一家人一起去逛菜市场,为家人挑选好下一周的食材,但随着疫情的到来,考虑到家里小朋友的安全性,她和丈夫开始减少逛菜市场的频次,于是,“淘菜菜”就渐渐成为了他们主要的买菜方式。张洁表示,“未来我可能还是会减少去菜市场的频率,因为淘菜菜的价格确实比菜场合适,而且蔬菜也比较新鲜”。
同样改变消费模式的,还有资深HR Amy,以前的她可是逛街达人。然而大环境的不景气让她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她开始减少非必要消费以强制存钱。
此前猫头鹰研究所做的一项调研,也显示人们在疫情之后,开始趋向理性消费,感性生活。日常消费、服饰消费与健康类消费组成的民生消费已经成为了主要消费方向,其余非必要消费都在减少。
可见,3年的时间,对于消费市场来说,足以改朝换代。
对于年轻消费市场来说,消费者的更迭在所难免,随着上一代年轻消费者的老去,他们的消费习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不可避免的发生更迭。即便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会接棒而上,但很多线下消费模式的养成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线下的频繁断片为线上消费制造了太多的机遇,凭借便利且物美价廉的优势,线上消费模式准确切入了人们消费的空白期,并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与消费者的消费粘性。
此外,疫情也让消费者的心态从“该花就花”逐渐过渡到“能省就省”,即便是年轻消费者都从1年1手机变成3年不换机。经济环境的萎靡不振与个人经济收缩的现实会在一段时间内让消费者继续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增加家庭储备。猫头鹰研究所调研调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场海花有约私董会128期与来自企业的翘楚们针对行业热门话题当堂论剑,通...
2021年4月10日,冰雪旅游产业落户大湾区全球发布会在新华网演播中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