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商业快讯财经

有些地产项目,开始“佣金前置”了…

TIME:2022-10-14 浏览:692

最近,笔者关注到一个信息,说是十一期间,苏州、昆明等城市出现了“佣金前置”现象,有的项目提前划拨几百万佣金前置化给到渠道方,再进行扣款划款,有的项目则是卖一套付一套佣金。

当然,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中介渠道的效率和积极性,以解决分销对佣金拖欠的担忧。不得不说,现在为了卖房,房企越来越卷了。

眼下,开发商外部融资受阻,销售速度便是一场生死战,谁家的销售回款能提速,谁就有活下去的希望。但如此下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那么,开发商还能怎么找回平衡呢?

开发商去化周期拉长,
当下不得不被渠道绑架

在房地产高杠杆和高周转的年代,一个项目(一期销售)的去化周期大约是3~6月。有的项目甚至开盘就去化完毕,但在前两年,在房地产去杠杆的年代,开发商去化周期逐渐增加至9~12个月左右。而如今,整个去化周期更进一步拉长18个月以上。

那么,需求侧的客户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购买信心受挫,开始进入到报复性观望阶段。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房企开始暴雷,暴雷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骤冷,市场信心受挫,客户开始停止追涨,转为观望,销售量也急转直下。叠加媒体也大肆宣扬,大家也都预期未来房价会跌,我们似乎迎来了整个房地产有史以来最丧的时刻。

项目去化周期拉长,开发商的资金紧张,流动性危机加剧。开发商这时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活下去,活到下一轮的周期。因为,此刻现金流比规模重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所以,当下的开发商甘愿被渠道去绑架,只要渠道能够保证去化。


不搞数字化营销,
终究会被渠道平台“降维打击”

目前,开发商对自己利润已经到了非常焦虑的阶段。

政府限价,叠加土拍的竞争激烈,开发成本不断攀升。因价格被“限价”导致开发项目利润往往不到10%,而渠道佣金也逐步攀升为3%-5%,有的甚至更高,这几乎占了整个开发商项目将近一半的利润。

早两年,房企就一直提出要摆脱渠道绑架,但收效甚微。原因有几个:

第一,线下获客越来越难。

中介渠道出现后,行业整个获客模式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介渠道通过线下门店积累了大量客源,客户要换房,第一时间想到他们。另一方面,他们打造的购房平台吸引聚集了大量客户,客户想看房,习惯性上他们的平台搜索查询。

有营销总指出,这就好比一条河流,中介早就在河流上游提前筑好堤坝,那河流下游便自然而然断流了。

而且,更恐怖的是,不仅仅是中介渠道在截客,很多分销都在线上疯狂截客。


第二,线上营销探索期长,难以坚持。

贝壳研究院与BCG曾联手做过一项研究——《购房者交易旅程调查》。


其调研结果显示:早在2020年,习惯于通过线上渠道接触房源信息的购房者,就已经占到了近6成,其中最常用的渠道是社交媒体和房产垂直平台。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买房有67%是通过线上决策,这个路径是通过线上去看房,线上去交流来获得成交。


很多房企都有一个共识,营销线上化属于那种不管做得好不好,都一定要做的事。因为从各大线上平台的数据来看,购房者的流量就在那摆着,你不拿就会有别人去拿。


虽然很多房企也认识到线上流量的价值,但各家房企的获客策略、营销内容和团队水平各有高下,真正已经做出效果的还是少数。当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时,更多项目还是会首选上分销。


面临这样的局面,房企能做的就是大力发展自己的数字化营销,向数字化转型,来化解困局,来解绑渠道。

如果开发商不走数字化营销的道路,将始终会被数字化的渠道平台降维打击。因为类似贝壳、安居客等渠道平台,他们天生就带有互联网基因,天生就是数字化的平台,几乎在整个扩张的过程当中没有受到任何阻力,这就对开发商形成了包夹,整个项目案场的外场完全由渠道主导,形成了今天的垄断地位。

所以,去平台、去中心化就是开发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尤其是百亿千亿级的开发商,它们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源,通过自己的营销数字化去搭建自己的流量池,完全有能力去建立自己长期低成本的获客渠道。

当外部的客量越来越少的时候,开发商就不得不去自己搭建自己的私域数据平台,搭建客户的流量池,把的客户像蓄水一样蓄到自己的池子里面,然后反复的去循环用水,让项目开发能够不缺客户。


地产项目获客手段其实很丰富


虽然目前许多地产项目的销售端口,仍然是被分销渠道统治的。但随着近年房企集体触网,越来越多的线上流量入口被打开了,项目获客的手段也比以往丰富得多。

一、公域投放对精准的要求大幅提高

渠道分销佣金年年在涨,营销部可支配的推广费年年压缩,许多项目不得不回收分配在传统媒介上的营销预算。


尤其在发达城市里,传统的线下广告投放渠道,比如户外大牌、纸媒等等,已经鲜少有项目使用。就算用,也是那些体量大的首开期项目才舍得花这个钱。


这些传统媒介和现在房企们用的微博微信推广,其实都属于公域投放的范畴。但传统媒介不仅昂贵,且进线来访效果逐年在降低。

所以近年来地产项目的推广预算,被转而分配到了线上投放、跨界获客、资源互换、获客激励等方面去了。有限的预算使渠道甄选、推广内容优化和线索转化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为此,房企研究出了不少组合玩法。与过去漫无目的的撒网相比,现在的公域推广更加讲求精准。不仅渠道要精准,内容也要精准。


在渠道选择上,多数房企倾向于采用低成本、易传播、易定向投放的社媒平台。比如微信微博广告、房产自媒体矩阵、短视频APP的本地/房产板块、房产垂直电商等等。

其中用户基数大、人群覆盖广的微信和抖音,是目前房企最青睐的推广平台。


和在高速出口立大牌,向所有不明身份的路人展示一闪而过广告语画面比起来;在数据构建的社交媒体世界中,营销人能看见和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定向投放和效果监测也容易得多。


而在推广内容上,越来越多房企尝试回归“沟通”。与过去大字报、硬造生词式的推广语不同,现在地产项目逐渐开始讲客户看得懂的话,做客户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做跨界软植入。


比如去年雅居乐旗下的几个文旅项目,开始尝试通过赞助旅行题材的真人秀综艺,来实现价值点输出。


这种软植入不仅能够利用明星自带的巨量热度炒作项目,而且能做到内容植入丝滑、投放受众精准。

因为旅居综艺在形式上利于项目全方位的场景展示,在受众上也和项目本身的目标客户关系密切。


虽然这也属于一种公域投放,但由于投放渠道和目标受众的特性,跟项目本身的需求紧密耦合。所以其信息传递强度、受众的潜在接受度,都与传统硬广的效果大不相同。


二、私域流量运营,已成房企营销关键课题

过去房企卖房都是一锤子买卖,营销人都习惯了这个项目卖完,下个项目的客户就重新蓄、重新找。相比起在公域投放的驾轻就熟,在私域运营这一块,房企是新手中的新手。


这种现象来源于过去的线下投放思维,它本质上是很懒惰的。大家都习惯性认为,既然客户都愿意花时间打售楼电话、或直接赶到售楼处,那这绝对是诚意度极高的客户。


但线上获客的特点完全相反。


因为网络点击、浏览、留电等操作都极方便,根本不花时间。所以这就注定了来自线上的流量会有基数大、需求不稳定、诚意度难以辨别等特性。

房企通过各种投放,确实可以把巨大的流量引进门,但不能指望这些流量“自动自发”地完成进线、来访、下定的环节。


最终流量能不能被转化为成交,非常仰仗运营者对流量的加工能力。如果对流量只捕获、不运营,是致命的浪费。

查看更多>>

推荐新闻

X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FU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