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24-11-22 浏览:386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融合和技术发展的飞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展现出极强的国际化潜质。美国国际投资总会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海平近日在行业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报告,深入解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特点、实践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
生物医药国际化的本质和必要性
任海平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基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高科技领域,涵盖药物与医疗器械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其天然的普世性决定了“国际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疾病无国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在全球具有共通性,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应以全球化视野为目标,布局国际市场。
任海平特别强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起步阶段便具有“国际化基因”。无论是内向国际化(技术和资本引进)还是企业经营能力国际化,中国企业已经展现出较强的全球适应性。然而,随着行业逐渐从模仿转向创新,外向国际化(市场开拓、海外投资)变得尤为关键。
2
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的实践路径
报告从以下四个维度总结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实践:
1. 全球化研发布局:企业通过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加速创新。如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孵化器掌握新技术动态,同时开展License-in引进技术,助力国内研发和商业化。
2. 跨境合作研发:任海平提到,一些海外企业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利用中国市场优势推动产品迭代。这种双向合作不仅优化了产品,还提升了国内工程师团队的技术能力。
3. 国际化并购投资: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进入国际市场,借助本土和国际资源实现业务整合,显著提升了全球化商业运营能力。
4. 药械“出海”模式:包括“造船出海”(自主完成临床、注册和销售)与“借船出海”(授权海外药企完成后续开发)。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3
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任海平提醒,尽管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企业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技术门槛、商业成本和市场准入的多重挑战。以美国市场为例,药械产品须通过严格的FDA认证,其成本和时间投入对企业构成了巨大压力。同时,国内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也成为部分企业被动“出海”的推力。
他指出,部分企业由于准备不足或过于急功近利而导致经营风险增大。这种“避险式出海”或“装点门面”行为,既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可能损害国际化的长期成果。
4
对未来的展望:以长期主义推动国际化发展
任海平建议,生物医药企业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兼顾速度与质量,避免盲目扩张。同时,他呼吁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包容和耐心的眼光支持行业发展,避免对这一年轻的高科技产业提出过高的短期期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应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累国际化经验,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力。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企业将成为全球健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为全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美国国际投资总会经济研究院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