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通州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序拉开城市框架,积极承接功能疏解,主动实现深刻转型,呈现生机勃发的良好态势。北京通州,这座千年大运河畔的历史名城,由远郊区县成长为城市副中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北京市级行政中心顺利迁入并实现平稳运行,行政办公区二期启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副中心的变化一天一个样;京津冀协同更加紧密,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凸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逐步成型……
通州区是北京市的东南门户。如今,昔日的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正朝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阔步迈进。
副中心变化一天一个样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水光潋滟,见证了北京辉煌的建都史。如今,运河畔迎来城市副中心的横空出世和快速生长,成为首都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前,城市副中心正掀起建设的热潮,城市框架从规划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画卷。
2021年9月20日,北京环球度假区盛大开园令世界瞩目,一座文旅新地标在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据预测,北京环球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为1000万至1200万人次,将促进高端文旅商产业聚集,在园区周边形成5公里至10公里半径的产业强势影响区和30公里半径的产业联动影响区,为城市副中心乃至北京经济发展增添新引擎。统计数据显示,在环球主题公园强劲带动下,副中心2022年一季度文化体育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532.7%。
于2019年开工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目前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作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
地面上塔吊林立,地面下同样紧张作业。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西线“京华号”和东线“运河号”盾构机已分别累计掘进3225米和2726米,每天平均掘进11米。项目建成后,六环路城市副中心段将改造为下穿隧道,入地段现状路基及六环路两侧绿地未来将建设贯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六环高线公园,预计增加绿化面积约50公顷,成为周边居民散步骑行的好去处。
……
一项项工程拔地而起,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65岁的郭建华,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背着相机拍遍了通州的大街小巷。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拍工地夜景,头天拍觉得夜色有点暗,不太理想,第二天晚上再去同一地点拍摄,竟然找不到相同画面。原来,仅仅过了一天,眼前的建筑就升高了一层。“变化太快了,城市副中心真是一天一个样!”郭建华感慨。
与惊人的“副中心速度”并驾齐驱的是“副中心质量”。北京环球度假区内,中国装备、中国科技和中国智慧,为游客营造出了逼真的电影场景和完美的交互体验;行政办公区一期“四大四小”工程,获得了“鲁班奖”“北京结构长城杯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20余个奖项。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近日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中国钢结构金奖”评审……
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仅局限在规划范围的155平方公里内,拱卫其四周的城市副中心拓展区内,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多点开花,各美其美,共同保障城市副中心各项功能的实现。
五河交汇汇出运河商务区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走出一条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作为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运河商务区中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展示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结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金字招牌”。
2021年7月,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在运河商务区开业。“这里的环境很美,大运河以及绿地公园环绕四周,而且交通也十分方便,6号线地铁可以直达。最重要的还有城市副中心的百姓,他们很热心,人情味儿很浓,让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十分舒心。”上田八木公司副总裁大野智之说。
第一家入驻运河商务区的央企三峡集团二级总部,同样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三峡新能源集团副总经济师张军说,“企业从西城区搬到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办公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运营发展的态势十分良好,规模突破了新高。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预计十四五末企业还会迎来大变化、大发展。”
截至2022年3月,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16600家,累计注册资本金4013亿元。其中包含外资企业90家、经市科委认定的各类持证高新企业58家、总部企业48家、金融企业266家,三峡集团20余家二、三级子公司入驻,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首钢基金、阳光出行、四季沐歌、安塔卫等知名机构入驻。
不仅是产业落地。北京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安贞医院、首师大附中、中国人民大学等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也在有序向城市副中心转移,曾经的公共服务“短板”一点点补齐。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扮演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角色日渐突出。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在与北三县对接10条道路,通达21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连通两地的轨道交通平谷线也正在建设。目前,厂通路北京段、河北段同步实现开工建设,平谷线通州段在城市副中心区域内的6个车站已全线进场施工。
政务服务区域协同,也迈出关键一步。2021年5月,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政务服务建立“区域通办”机制,首批以服务“通勤人员”和项目疏解承接为重点,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区域通办”。更具历史意义的是,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实现与河北廊坊北三县等地的规划对接,从源头上避免了各自为政、互不咬合的状况,促使双方共同绘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
绿色发展注入城市基因
绿色发展,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地带,既不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也不是庄严肃穆的行政办公区,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其实早在启动建设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绿心正是其中的“一心”。城市绿心所在地曾是东方化工厂,经过污染土壤治理、广植乔木地被、还原历史水系,仅用两年多时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成,成为城市副中心名副其实的“绿色心脏”。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场所,还创新性地为小动物预留了大片“荒野”。绿心公园内所有建筑均综合运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41.2%,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吨,相当于约20平方公里森林每年的碳汇量。
不只是绿心,近年来,城市副中心进行了大尺度的绿色营造和大力度的清洁能源改造、绿色低碳技术推广。自2018年起,城市副中心共有21个项目、总建筑规模约294.8万平方米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十四五”时期,副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增效,新建民用建筑达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再新增100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2030年起,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全部按照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建设。
绿色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2021年,城市副中心率先实现区域“无煤化”目标,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PM2.5累计浓度从80微克每立方米降至35微克每立方米。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又进一步引来大批绿色产业入驻。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入驻超过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显示,较“十二五”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能下降了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了28%。同时,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依托的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正加快构建,截至2022年3月底,累计成交9359万吨,成交额30.16亿元。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通州区由远郊区县成长为城市副中心,城市面貌万象更新,城市元素兼收并蓄,城市活力朝气蓬勃,人人怀有对这座千年之城的美好期待,人们也可以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在九棵树街道金桥时代家园,原本老旧的水池花坛,在设计师的巧思设计下,融入国际化设计,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活动场地。这里虽然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却老少皆宜。孩子可以荡秋千、玩滑梯;青年可以看书、锻炼;老人可以晒太阳、拉家常。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责师团队给这里取了个漂亮的名字——“生命之环”。
像这样的“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已经成为了城市副中心的为民办实事品牌工程。“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通过微更新、微改造、微利用、微修补、微治理,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目前已累计实施项目399个。
这仅仅是个缩影,伴随副中心高速发展,全区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均衡完善: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10所市级名校入驻,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6万个;友谊医院(一期)、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建成开诊,全区诊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大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9.65万人;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3.7万套,低保、大病重残家庭住房保障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市第一……
此外,还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梯次推进。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基本完成二次结构施工,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首儿所通州院区等加快建设,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区体育场升级改造实现开工,高质量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好惠及地区居民。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作用全面显现,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副中心质量”体系完善成熟,与周边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孙云柯 陈强)